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民营经济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充分发挥资源、机制优势,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在创新中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全市地方经济发展的主体,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带动城乡居民增收、安置剩余劳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今后几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争做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排头兵、争做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排头兵的重要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民营经济肩负着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等光荣的历史使命。保持民营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我们根据省、市制定“十一五”规划有关精神和要求,特制定《朔州市民营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作为引导全市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十五”期间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1996年我市提出并全面实施民营经济强市战略以来,全市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进入2000年后,全市民营经济积极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一条主线,突出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两个重点,狠抓体制、科技、管理三大创新,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与结构调整步伐,基本上实现了由资本原始积累向二次创业的过渡,逐步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稳步、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态势。
(一)发展状况
预计到2005年底,全市民营经济(包括国有民营、集体民营、个体私营和部分混合所有制经济)总户数(含个体工商户)达到31500户,比2004年增长6%,比2000年增长214.7%,五年年均递增25.7%;从业人员达到23.68万人,比2004年增长6.3%;比2000年增长142.9%,五年年均递增19.4%;完成增加值97.6亿元,比2004年增长23%,比2000年增长168.2%,五年年均递增21.8%,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的45.2%;完成总产值274亿元,比2004年增长20.2%,比2000年增长144.8%,五年年均递增19.6%;完成工业产值90.6亿元,比2004年增长15%,比2000年增长120.8%,五年年均递增17.2%;完成营业收入252.4亿元,比2004年增长20.1%,比2000年增长177.8%,五年年均递增22.7%;实现利润47.6亿元,比2004年增长20.1%,比2000年增长214.2%,五年年均递增25.7%;上交税金17.1亿元,比2004年增长34.8%,比2000年增长268.1%,五年年均递增29.8%,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5.1%。
(二)主要特点
总体上看,“十五”期间,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活力强的喜人态势,其主要特点:
一是区域经济特色明显。立足市情,充分发挥煤炭、电力、土地资源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集中连片发展,使我市民营经济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形成了煤炭、电力、乳品、日用陶瓷、化工、农产品加工、锅炉制造等支撑县域经济增长的特色产业。朔城区以晋能硅铝合金、环通电石等企业为代表,形成了高载能企业集聚区;平鲁区以西易煤炭集团、二铺煤炭集团、矸石电厂、安格公司等企业为代表,形成了煤炭开采洗选、循环利用集聚区;山阴县以古城、康喜、溶溶、春城四家乳品企业和天鹏肉食品加工、辈辈龙蔬菜加工、鑫邦燕麦加工等企业为代表,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集聚区;怀仁县以嘉明、世佳、东海等企业为代表,形成了陶瓷生产集聚区;应县以老万生态炉业等企业为代表,形成了家用锅炉制造集聚区;右玉县以汇源分公司、绿都、御羴、玉羊等企业为代表,形成了沙棘饮料、肥羔羊加工集聚区。
二是规模企业迅速崛起。我市民营经济规模企业成长迅速,成为拉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的龙头。“十五”期末,全市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104个,比2000年增长147%。其中,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42个,比2000年增长156%;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3个;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12个。古城乳业集团营业收入突破4亿元,金海洋集团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苗寨、曹希权、王跃胜三名企业家被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家。这些规模企业数量虽然仅占全市民营企业总数的0.3%,但实现营业收入达到54.2亿元,纳税5.3亿元,分别占全市民营企业总营业收入和上交税金总额21.4%和30.9%。平均每个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由2000年的4309万元提高到2005年的5212万元,上交税金由2000年的193万元提高到2005年的413万元,分别增长了21%和114%。规模企业已成为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三是对外开放强势推进。与“十五”基期相比,民营企业通过直接出口、间接出口、借壳出口、来料加工等多种方式,自觉与国际经济接轨,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出口交货值大幅增长。2005年,完成出口交货值2.4亿元,比2004年增长246%,比2000年增长54.8倍,五年年均递增226.8%。一些产品,如:金银花地毯、老万生物质能锅炉、嘉明高档陶瓷、御羴精品肥羔羊、三青梁药品、应县北芪等在国外市场深受青睐。标志着我市民营经济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利用本地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中迈出新步伐。与此同时,加快了引进国内大企业、外地投资的力度。“十五”期间,先后有汇源、伊利、蒙牛、嘉利、晋能、神华、同煤等近20家国内大企业在我市投资或参股发展民营经济,在带来先进理念、尖端技术的同时,带来了产品的市场。此外,大力发展“回归经济”。鼓励在外工作人员、劳务输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人员回乡创业。近年来新办的企业,有10%左右是回归资本的产物。
四是农产品加工门类齐全。紧紧围绕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十五”期间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又一显著特点。经过五年的努力,农副产品加工业呈现出龙头企业门类齐全、原料基地初具规模、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的发展态势。到目前,全市共有经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组织60多个,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占乡村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近二分之一。全市有古城、雁门、康喜、溶溶、田仁、春城等乳品加工企业13家,已经建成液态奶生产线41条(古城19条,康喜7条,雁门6条,溶溶4条,田仁2条,春城3条),加上原有的11条奶粉生产线,年可加工鲜奶53万吨,在全省形成一强,带动全市5万多农户饲养奶牛13.3万头。以机械化屠宰为标志的肉牛、肉羊加工龙头企业在我市兴起,并迅速壮大。全市现有长城园、三佳、御羴肉食品屠宰厂、南小寨屠宰市场、玉羊市场等牛、羊屠宰加工企业6家,形成了年屠宰肉牛10万头、肉羊150万只的能力,带动全市饲养肉牛10万头,养羊260万只。全市现有以加工胡萝卜为主的脱水蔬菜加工企业10家,蔬菜糖果企业1家,年可加工脱水蔬菜近2万吨,转化各类蔬菜30多万吨,使三分之一的蔬菜通过加工提高了附加值。全市有以汇源右玉公司、绿都公司为主的沙棘饮料加工企业13家,年加工沙棘饮料5万吨。有以旺发、润泽、瑞阳青等饲草加工企业5家,形成年加工干苜蓿8万吨的生产能力,带动全市以苜蓿为主的饲草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全市有玉雄糖品淀粉有限公司、渝源玉米开发公司两家玉米深加工企业,现在年可转化玉米23万吨;有六旺、世纪星、黑白花、四季春等较大规模的饲料加工企业5家,加上各大养殖场自备饲料加工企业,全市饲料加工企业有10多家,年可转化粮食1万吨;有土豆加工企业1家,年可转化土豆20万吨(折粮4万吨);有山西鑫邦燕麦食业有限公司、平鲁黄土情公司等杂粮加工企业5家,年可转化小杂粮5万吨。这些企业现可加工转化粮食33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55%。全市现有农畜产品批发市场16个,年交易额达7.16亿元。平鲁区的小杂粮市场、后所的胡萝卜市场、应县大临河的土豆市场、朔城区贾庄的大运市场、右玉玉羊市场等专业市场,其产品销到了全国各地。此外,肉鸡、油料、皮革、肠衣、食用菌、玉米芯加工等企业也在我市形成星罗棋布之势,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颇具潜力的后备力量。
五是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十五”期间,我市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76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76%。新上、扩建百万元以上投资项目累计达到300多个,除部分项目因资金、市场、经营等原因下马外,目前建成运行的有260个,正在建设的有30个,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六是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十五”期间,我市民营企业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引进力度,加大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科技成果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不少规模民营企业创建了自主的科研开发机构。据不完全统计,有3家民营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多家民营企业引进国家专利技术,30多家民营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全市共引进开发新产品70多种,其中有20多种进入国内先进水平行列,有40多种填补市内空白。
(三)主要问题和困难
“十五”期间,我市民营经济尽管发展很快,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与周边地区比较,仍有很大差距,2005年,增加值总量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一,人均增加值在在全省排名第九。当前和今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面临的困难也不少,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在制度创新上的互动不够,利益契合不力,市场化程度较低,通过地方政策变动来放大或扩展制度、引导发展的力度不大。权力部门思想观念上国有经济、计划经济的积淀比较严重,行动上还程度不同地保留着与民争利、办事困难等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特征;在执行政策中实用主义严重,对部门有利的执行,对部门无利的拖卡,使得民营经济特别是外来投资人在发展中与政府和部门打交道的交易成本提高,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我们特有的资源广阔、劳力廉价优势,导致本地资金外流、外地资金难以落地。表现在民间资金所有者层面,全民创业意识不强,因循守旧,不愿冒险,乐于守摊子,小富即安等思想仍然很普遍。
二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以挖煤、耗煤、卖煤为主的矿业经济,仍是朔州民营经济的重要支柱,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仍将在全市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重煤情结一时难以摆脱,对能源资源的过分依赖,是制约地面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它产业如陶瓷、锅炉、农副产品加工等,强的不大、大的不强,趋同、单一、低档的产品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新兴产业发展步伐慢,规模小,层次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牢。
三是人才机制不够健全。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要义是满足人、依靠人、提高人。人才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各类人才青黄不接。从企业管理层面看,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新老交替困难大;从企业执行层面看,人才匮乏,用人难,留人更难,技术创新能力弱;从企业职工层面看,职业技能培训滞后,整体素质不高。
四是融资渠道不够畅通。政府缺乏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的导向资金;商业银行贷款难,担保难;民间融资全部是高利贷等等。融资渠道窄,资金短缺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
五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面向民营经济的政府公益性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不够健全,服务功能差,服务能力弱。
二、“十一五”的新环境和新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历史地位的重要时期,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由理念转化为实践的第一个五年时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目标全面实施的第一个五年时期,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方向发展所面临的第一个五年时期,也是我市提出争做全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排头兵、争做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排头兵号召后所面临的第一个五年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民营经济的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对严峻的困难挑战。如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出一条具有朔州特色的民营经济发展之路,是我们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一)民营经济发展迎来的新机遇
“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市经济社会的“黄金发展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许多难得的新机遇:
一是大量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相继出台,为我市民营经济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省直各部门正在积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这些政策背后具有充足的含金量,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实施,必将使民间蕴藏的创业热情竞相迸发,必将使企业发展的环境更加宽松。同时,国家各种生态补偿措施和扶持落后地区生态建设,对处于环渤海地区生态屏障地位的朔州,依靠民营力量建设生态畜牧经济区十分有利;国家正在酝酿的煤炭价格改革将使朔州民营煤炭企业在进一步发展中受益;国家“十一五”期间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多种形式使公共财政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等,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是“五个统筹”战略和以此为起点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全面实施,为我市民营经济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民营经济充当统筹城乡产业、城乡市场、城乡社会发展和协调工农关系的桥梁;统筹区域发展,需要民营经济继续在发展东西合作和区域间分工协作上发挥重要作用;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民营经济实行人才战略,在提高农民素质、用先进文化陶冶农民方面当好“大学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民营经济发展生态、环保和节能产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需要民营经济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中继续发挥“生力军”作用。
三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为我市民营经济带来了有利的发展契机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工业化和城镇化将实现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市场化将把农村经济纳入全市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之中,先进技术将改造传统工农业,城乡经济结构将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民营经济发挥作用的空间非常广阔。同时伴随着我市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消费结构逐渐升级,居民用于住房、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教育、旅游等方面的消费迅速增长,将对我市新兴产业产生巨大的需求拉动,为民营经济带来了新的需求空间和发展契机。
四是加快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实现中部崛起,为我市民营经济开辟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十一五”期间,我省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快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步伐,加快实现中部崛起步伐,促进了国际、国内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和服务业向我省的梯度转移,我市民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土地、环保、劳力成本低,体制灵活等优势,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入更大区域的经济产业链,分工协作,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
(二)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十一五”时期,也是我市经济社会的“矛盾凸显期”,必须面对严峻的挑战。
一是宏观调控的影响逐步显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市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产业、产品结构影响较大,“十一五”期间,我市民营企业中一大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煤炭企业将被关停、保留的煤炭企业将有一批在煤炭资源整合中被大企业兼并重组,依托地下资源发展民营经济的能力将大大削弱。
二是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土地、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紧张,传统主导产业的进一步扩张将受到限制。环境污染问题更加突出,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对医药、旅游、新材料等新型产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制约作用。
三是周边省市竞相发展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陕西、内蒙等周边省和我省其他地区大力发展能源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势头十分强劲,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
四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经过“十五”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整体经济将进入平稳运行的调整阶段,发展速度将有所减缓。我市民营经济单一的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适应性较差,随着国内外能源原材料供求关系的变化,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宏观经济存在大起大落的风险。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构建和谐朔州、建设小康朔州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实现科学发展,以争做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排头兵、争做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排头兵为主线,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增加城乡居民就业为任务,突出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园区建设三个重点,实施孵化小企业、扶持成长性中小企业和培育亿元民营企业三项工程,推进信用担保、信息网络、创业辅导、人才培育、法律援助、行业协会等六大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全市民营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的原则;坚持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服务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放开搞活,放手发展的原则。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增加值。2006——2010年,民营经济增加值以年均23%以上的速度递增,占全市GDP的比重每年增加3个百分点,到2010年突破239亿元,占全市GDP的65%以上;2020年达到48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实现在2010年基数上翻一番的目标,为全市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其中,工业增加值的年均递增速度为20%,2010年达到102亿元。
——现价总产值。2006——2010年,民营经济现价总产值以年均23%以上的速度递增,2010年达到78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的年均递增速度为20%,2010年达到227亿元。
——营业收入。2006——2010年,民营经济营业收入以年均23%以上的速度递增,2010年达到722亿元。
——出口产品交货值。2006——2010年,民营经济出口产品交货值以年均11.8%左右的速度增长,2010年达到5亿元。
——上交税金。2006——2010年,民营经济上交税金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2010年达到47.9亿元。
——从业人员。“十一五”期间,以年均增加1万人左右就业的速度增长,2010年达到30万人,占到全市新增就业人数的50%左右。
四、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今后五年,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继续壮大民营经济总量,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提升民营企业素质,努力扩大对外对内开放。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民营经济总量扩张
2010年,全市民营经济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0.1:31.8:68.1达到5:50:45,新兴产业的经济总量占到民营经济总量的40%,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今后五年,要优先发展八大类产业:
1、大力发展能源及高载能工业,在建设新型能源基地的进程中壮大民营经济。朔州是山西新型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和电力工业是朔州目前乃至今后相当时期内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要抓住“十一五”时期朔州建设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的机遇,坚持控制总量、关小扩中、清洁生产、循环发展、深度加工、综合利用、安全高效的方针,提高以平鲁区西易集团、潘家窑煤矿,朔城区担水沟煤矿、葫芦堂煤矿,山阴县南改煤矿为代表的民营煤炭采掘企业的生产能力,2010年,全市民营煤炭企业产量由目前的2000万吨提高到4000万吨。大力发展以金海洋洁净煤公司、连顺洗煤公司、国怀精煤公司为代表的煤炭洗选企业,2010年,民营原煤产品洗选率达到90%以上。电力产业是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低效能源向高效能源转换的重要产业,要充分利用我市煤炭优势以及煤炭伴生的煤矸石资源,发展民营电力企业,使其成为民营能源工业新的主导产业。要以煤炭为基础,以电力为中介,促进煤电二次转换,重点帮助朔城区晋能硅铝合金厂、鑫利达化工公司2.5万吨电石、山阴县鑫华煤气化公司煤气烧灰提苯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右玉泉鑫高岭土公司1.5万吨单晶相莫来石、九源活性炭厂万吨活性炭等项目尽快建成并达产达效,支持三元碳素厂扩大规模,带动全市以硅铝合金、硅锰合金、铁合金、电石、高岭土、活性炭、莫来石、碳素为主的高载能民营工业和煤炭后续加工工业发展,形成煤炭采掘——洗选——发运、采掘——发电——高载能工业、采掘——烧结——伴生矿产品加工——煤化工工业循环产业链。
2、大力发展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进程中壮大民营经济。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是我市继煤炭产业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带动能力很强。今后五年,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要抓住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机遇,立足优势、瞄准市场、上档升级,成为新型接替产业中极具增长潜力的带头产业。一是要做强做大乳品加工业。重点支持古城集团、雁门乳业、康喜奶业、溶溶乳业、田仁乳业等企业迅速扩张;支持玉蓉乳业尽快投产;支持春城乳业开发功能性产品;支持溶溶乳业尽快上马有机乳。2010年,乳品企业实现产值20亿元,带动民营奶站发展到500个,带动全市奶牛发展到30万头。二是全面发展机械化畜禽加工业。以长城园肉乳有限责任公司肥牛加工、御羴肉食品公司肥羔羊加工、天鹏农牧公司猪肉加工、雁峰肉食品公司肉鸡加工等企业为龙头,扩大加工能力。2010年,畜禽加工业实现产值15亿元,带动全市皮革加工、肠衣制作、血红素提取、羽绒加工、骨胶提取等企业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以玉雄淀粉糖品公司、渝源玉米开发公司、鑫邦燕麦食业公司、台湾亿琨小杂粮加工、宝峰豆制品厂等企业为龙头,提高粮食加工能力,2010年,实现产值7亿元,粮食转化率达到60%以上。四是提升蔬菜加工企业档次。以辈辈龙蔬菜食品公司、图远脱水蔬菜厂、兴隆蔬菜厂、鲜通蔬菜厂等企业为龙头,新上真空速冻干燥技术项目,开发细胞破壁、蔬菜糖果、蔬菜饼干等新产品,实现蔬菜加工上档升级。2010年,实现产值5亿元。五是积极发展林产品加工业。重点支持老万生态炉业公司生物质能燃料加工达产,带动全市灌木种植40万亩;重点支持汇源右玉分公司沙棘加工PET生产线扩建;重点支持绿都沙棘食品饮料公司新上1000吨浓缩果汁、30吨沙棘精炼油项目,带动全市林产品加工业发展。2010年,林产品产值达到5亿元。六是加快发展饲草加工业。草业加工是我市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短板,必须加快发展,以适应退耕种草和奶牛饲草革命的需要。“十一五”期间,要在改造扩建现有5家饲草加工企业的基础上,新上旺发公司5万吨苜蓿颗粒饲料、田野公司2万吨苜蓿颗粒饲料、河头乡秸秆颗粒饲料厂等饲草加工企业20家,加工牧草能力达到20万吨,加工秸秆能力达到10万吨。同时,积极支持酒类、饮料、糖果、亚麻、油料、马铃薯、食用菌、鹿茸加工等其他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扩大规模,形成新的集群。积极引导民营投资人在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中间环节补缺发展。通过各类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2010年,发展各类家庭农场、家庭林场、家庭牧场1000家。
3、提升改造陶瓷工业。陶瓷工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优质的原料、充足的煤电、快速的发展,使民营陶瓷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今后五年,发展的重点是提高档次、调整结构、延伸产业产品链条、建设塞北瓷都。要完成嘉明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000万件高档精陶器技术改造工程,把嘉明公司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陶瓷出口基地;重点支持怀仁县东海陶瓷公司、应县新星陶瓷公司等企业的扩建改造,带动全市日用陶瓷生产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要立足市场需求,调整陶瓷产品结构,支持怀仁县世嘉实业公司380万平方米瓷砖生产线扩建,支持怀仁县美裕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年产500万件旅游纪念瓷项目;支持山阴县巍山瓷业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年产50万件高档卫生瓷项目;积极引进资金,在市经济开发区新上年产50万件高档卫生瓷项目,在应县新上年产1200万件出口细炻器项目。同时,大力发展高温耐热等应用在高科技领域的陶瓷产品。
4、加快发展制造工业。锅炉制造、矿山配件是我市制造工业的主体。今后五年,要坚持引进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广泛应用高端技术和适用技术,加快锅炉制造向节能、环保方向发展。要以老万生态炉业公司为龙头,带动小型加工企业实行委托生产、细分市场、错位发展,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要支持朔城区华东水煤浆锅炉有限公司尽快建成投产,带动常压锅炉制造业发展。要立足我市能源工业优势,发展服务全市煤矿企业的绞车、矿车、综采设备和工矿零配件制造。要立足我市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大力发展小型农机制造。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协作,发展中小型机械零配件加工,发展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求的高档家具、工艺品和地毯、亚麻纺织等加工制造。
5、鼓励发展新型材料工业。重点发展优质、高效、高强、保温、防热、防水、防火、环保、节能的新型建材和新型装饰装璜材料。鼓励民间投资,在山阴县三关水泥有限公司或超强建材有限公司扩建年产20万吨高标号水泥;在朔城区新上15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在山阴县千井粘土矿开发高强度陶瓷粘土;在应县鑫磊石才有限公司扩建开采2万立方米矿石、加工30万平方米幻彩红花岗岩板材生产线;在朔城区神电二厂粉煤灰公司新上3亿吨粉煤灰砖项目;在市开发区晨光新型建材开发利用有限公司新上年产30万吨粉煤灰水泥粉磨厂项目;在朔城区新上年产14万张铝塑板项目;在怀仁县世嘉实业有限公司新上年产15万平方米微晶玻璃饰材项目。支持西易集团易兴耐磨材料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哈尔滨工业大学专利,与辽宁工程技术学院合作,开发高分子耐磨钢、金砂钢、陶瓷石产品,带动全市民营经济在高新材料领域取得突破。
6、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工业。强化天然药物、基因工程产品的生产;加强对新制剂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提高传统中成药和化学制剂产品的质量管理,下大力气进行市场开拓。今后五年,重点建设渊源药业公司动物药品生产项目、神泉药业公司年产300吨天然β——胡萝卜素项目、怀仁东马生物医药科技公司一茶三提项目;新建朔州市新升飞生物有限公司工程蝇生物蛋白提取、朔州市恒力禽蛋制品公司蛋粉及溶菌酶生产项目、右玉县穗源小杂粮公司大豆(黑豆)浓缩蛋白及功能因子等项目,推动全市生物制药产业发展。
7、大力新型化工工业。重点发展乙炔、糠醛、化肥、矿药、碳黑、塑料制品、煤化工生产。
8、大力发展新型第三产业,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壮大民营经济。鼓励商贸企业开展连锁经营;积极发展新型物流配送;大力发展民营旅游产业;重点开发民营文教、卫生、体育、科技、信息、通讯、交通、房地产开发等服务产业。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进入农村公共财政建设领域和农村服务业。
(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民营经济竞争能力
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科技开发体系和独立的研发机构,提高自我开发能力,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小企业要走技术引进的路子,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到2010年,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和研发机构的民营企业达到50个,较大型骨干企业研发费用占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组织企业开展彩虹工程,帮助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每年帮助企业集中解决一批共性技术难题。强化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意识,建立健全生产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检验、计量、检测体系,积极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组织开展全员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达标活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引导广大民营企业走质量兴企的发展道路。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开展GB/T19000国家标准、IS09000系列国际质量标准和IS014000国际环境标准的认证工作,到2010年,通过各种国际、国内体系认证的企业达到100家。加强对名优企业和名牌产品的扶持保护,实施名牌工程,到2010年,要力争培育20个省市名牌产品。
(三)做强做大规模企业,推动民营经济上档升级
实施“551153”计划,即经过五年的精心培育,到2010年,要建成5个产值超十亿元,5个产值超5亿元,10个产值超亿元、10个产值超5000万元、50个产值超1000万元的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规模企业群体;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重点扶持30户成长性强的企业发展壮大。同时,通过培训学习、典型引路、政策引导等途径,引导有条件的规模民营企业由个人管理、家族管理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加强与省上市办、证券机构和深交所的联系合作,积极推荐、辅导和帮助达到上市要求的企业。到2010年,力争建立起100个体制健全、经营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力争有5个企业成为上市公司。
五、保障措施
(一)构建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简化审批事项,放宽企业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降低市场主体准入的门槛。加快制订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社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以及参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民营资本进入社会各领域,拓宽民营经济的生产经营领域。采取优惠措施,引导、鼓励创办劳动密集型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型企业、外向型企业和社区型企业。制定符合我市民营经济实际的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鼓励、引导传统产业资金和民间资金向新兴产业投资的政策措施。制定鼓励中小企业创业的政策措施。
(二)形成较为有力的资金支持体系
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争取我省有关部门重大项目投资的支持。积极争取由市政府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每年由市政府从民营经济上交税金增长部分中拿出一部分,从其他渠道筹集一部分,建立不少于500万元的市级中小企业扶持基金,投入形式主要采取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方式,以此带动银行和社会的资金投入。各县区应按照相关规定,尽快建立本级中小企业扶持基金,并与省市级基金配套投放。鼓励支持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搭建企业与金融部门对接的平台,积极争取银行支持。大力推广区域内企业互助担保或融资等措施,解决企业短期融资问题。
(三)建成较为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
继续健全和完善民营经济社会服务体系,为民营经济开拓市场和提高整体素质提供良好的服务。今后五年,要重点解决信用担保、信息网络、创业辅导、人才培育、法律援助、行业协会等方面的服务问题,逐步建立有组织、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有工作的“五有”服务机构。
一是要加快信用担保体系的规范,加强、完善民营经济风险投资担保体系。争取成立全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心。争取成立全市中小企业信用建设促进会。大力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活动,每年评级30家以上企业。组织实施诚信工程,每年评选、表彰一批诚信守法企业,并在新闻媒体公布。
二是加强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市级中小企业信息网络。通过网络体系,建立朔州民营企业招商引资项目库,实现70%以上民营企业入库,加强对优势产品、潜力产品项目的考察、论证、立项和储备工作,分期分批向金融部门、境内外客商,社会各界发布项目信息,争取省外各项资金的投入。要依托信息网络,建立全市民营经济人才库。
三是提高创业辅导体系的服务,要建立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为创办中小企业开展各类服务。大力开展创业宣传活动,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面向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公益性创业培训。组织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以创业促就业”活动,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解决就业方面的作用。组织实施万户小企业孵化工程,力争每年新创办小企业1000户,个体工商户5000户,新增城乡就业岗位3万个。充分利用现有的国有企业闲置土地、厂房、设备,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的各类园区,规划建设7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
四是加速人才培育体系的完善,建立民营经济人才培育体系。继续组织实施银河培训工程和蓝色证书培训工程,每年培训企业家100名,培训职工5万人次。到2010年,全市民营经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比例达到15%,具有中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0%。
五是推动法律援助体系的建立,积极筹备成立各级中小企业法律援助服务中心,开展协调企业劳动和民事纠纷等法律咨询服务。
六是促进行业协会体系的完善。筹备组建全市中小企业协会。积极指导各个行业成立行业协会组织,大力发展协会会员,建立行业竞争自律机制,建立行业诚信的评价体系,促使行业发展协调、有序,避免行业间的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