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9日)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是我市推进“两大任务”、加快“六大发展”的攻坚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我市“十三五”规划,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和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建设美丽朔州和“塞上明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结合朔州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指导思想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取得的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大力弘扬右玉精神,紧扣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质量提升“两大任务”工作主题,突出“五个重点”,打造“五大基地”,调结构促转型,抓改革增动力,稳增长惠民生,夯基础优环境,努力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特别是面对煤炭市场低迷、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不利影响,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敢于担当、奋力作为,直面困难、迎难而上,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在攻坚克难中取得长足进步,“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稳定增长。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910亿元,较2010年增加239.9亿元,年均增长7.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8426美元,远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长6.7%;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937.1亿元,年均增长21.4%;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达到2.75万元和1.09万元,年均增长11%、12.9%。结构调整不断优化。按照省委关于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的要求,加快煤炭“六型转变”步伐。突出煤电一体,煤炭产业多元发展取得新进展。全国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基本成型,“亿吨级煤炭、千万千瓦级电力”基地初具规模,煤炭生产、洗选、外运量位居全省第一,低热值煤发电装机规模、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两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突出循环经济,高碳产业低碳发展取得新成就。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建材、粉煤灰综合利用、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四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工业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研究成果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市连续举办三届亚洲粉煤灰及脱硫石膏处理与利用技术国际交流大会。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的固废资源化研究中心,已成为全国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引领中心,被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为国家大宗工业固废及资源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功获批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和全国十大工业绿色转型试点城市,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现代农业稳步发展。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领头雁工程和核心区建设扎实推进,奶牛存栏、鲜奶产量、肉羊出栏量、人均畜产品占有量、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五项指标持续保持全省第一,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奶牛和肉羊产区,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唯一的草牧业发展试点市。全力实施“双稳定”农民增收工程,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统筹城乡取得进展。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一批重大工程如期建成。“五城联创”统筹推进,“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正式命名。植绿兴水工程成效明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化水平加快提高,城乡环境整治扎实开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扶贫开发成效显著。通过领导包村、定点帮扶、移民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带动、就业转移等系列举措,11.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不断推进,一些重点领域环节改革取得进展,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实施,金融创新步伐加快,对外开放全方位展开,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服务效能得到提高。民生改善成果丰硕。大力实施惠民工程,千方百计保障民生,公共财政支出在民生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大,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就业创业工作扎实推进,教育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平安朔州建设深入开展,法治朔州建设向纵深推进。我市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连续11年被表彰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安全生产指标全面完成,安全稳定形势总体平稳。军民融合进一步深化。国防后备力量进一步增强,建成了市国防教育综合训练基地和人防疏散基地,双拥工作不断深化,创建成全省双拥模范城,全民国防教育进一步加强。党风政风明显好转。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干部作风不断改进,社会风气不断好转,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特别是去年以来,市委坚决贯彻省委“五句话”总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吏,持续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严格落实“两个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保持“三个高压态势”,全面实施“六权治本”,加强作风建设,净化政治生态,进一步振奋精神,凝聚共识,增强信心,有力推动了党风政风民风持续向好,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开创了新局面。这些积极成效从各方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有诸多风险挑战,必须认清形势,科学应对。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从国内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应对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等深刻变化,不断创新宏观调控,强化稳定增长战略举措,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我国经济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简政放权、推进改革、扩大投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出台。特别是中央明确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加快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等重大战略,为我们主动融入、积极承接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全省看,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实际,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精准发力,确定并实施“六大发展”、“三大突破”,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加快煤炭“六型转变”,推进“六权治本”等战略举措,为我们加快发展明确了思路、方向和路径。特别是新的省委班子立足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富民强省目标,坚持从严落实“两个责任”,始终保持“三个高压态势”,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全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了强大合力,营造了良好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展现出的坚定态度、积极作为和务实举措,为我们做好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从我市来看,我们具有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较好优势。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优势和煤炭“十年黄金期”积累的雄厚煤资优势,有空间广阔的地域条件,尤其是大量的未利用盐碱地资源。我市是国务院确定的成长型资源城市和全国能源发展规划确定的晋北煤电基地的骨干城市。丰富的资源、独特的区位、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政策优势利好长远。我市被国家工信部列入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唯一的草牧业发展试验地级试点市,我省“十三五”规划在我市布局建设晋北煤电基地、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等,这些都为我市加快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政治优势弥足珍贵。我市是“右玉精神”的发祥地,我们有习近平总书记对“右玉精神”的重要批示,有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推进“两大任务”的积极实践,有担当尽责、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等,这些都是保障圆满实现“十三五”规划的宝贵政治资源。后发优势日益彰显。我市建市时间短,历史包袱轻,城镇化、服务业、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都为我们提供了在新常态下参与竞争、加快发展的较强优势。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面临着破解“资源型经济困局”的重大课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落后,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十分繁重;工业经济结构单一、“一煤独大”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经济发展缺乏多元支撑,优化经济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第三产业弱小散,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仍是我们的短板;社会事业欠账较多,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城乡差距比较明显,改善和保障民生的任务仍然较重,贫困面还比较大,贫困程度还比较深,提升发展质量的任务艰巨繁重;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民营经济薄弱,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反腐败斗争任务艰巨,党风廉政建设任重道远,部分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精神不振、“为官不为”、不敢担当问题仍然存在,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对此,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三)“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省委“五句话”总要求和“六大发展”战略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扣优化经济结构和提升发展质量“两大任务”主题,进一步突出循环经济、新兴产业、特色农业、生态建设、城乡统筹“五个重点”,打造全国综合能源示范基地、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日用陶瓷生产基地、生态畜牧养殖基地和全省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五大基地”,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建设美丽朔州和“塞上明珠”,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即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加快法治朔州建设、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战略要求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任务。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结构得以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煤炭安全、绿色、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新兴接替产业壮大规模,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建设成为全国草牧业发展示范市。 “五大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煤炭产业循环率、新兴产业占比率、绿化覆盖率、城市化率等“四率”水平实现既定目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预定目标。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确保我市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民生改善稳步推进,社保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比较充分,教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推进教育现代化,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明显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双稳定”农民增收工程取得实效,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右玉县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平鲁区、山阴县全部摘帽。安全生产向稳定好转坚实迈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实力明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浓,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建立,文化强市建设各项任务和重要指标基本完成,文化创造活力增强。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化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形成全市生态绿化体系。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大幅提高,能耗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定任务,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森林、草地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明显提高。
——解放思想不断深入,对外开放明显提升。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示范性成果,支撑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积极融入环渤海、协同京津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开放型经济和对外合作体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法制体系更加健全,民主法治明显加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显著,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平安朔州、法治朔州建设和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取得成效,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实现“十三五”目标任务的战略要求。引领新的发展实践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提出的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廉洁和安全发展“六大发展”的战略要求,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把新的发展理念贯彻到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努力开创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局面。
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成为发展常态、社会风尚;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本路径,把壮大新兴产业作为战略任务,把优质特色农业作为重要品牌,不断推动经济结构全面转型,努力破解“资源型经济困局”,使我市发展的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结构更优。
坚持协调发展。增进发展的协调性,促进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城乡统筹作为根本目标,注重围绕民生来谋划发展,做到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促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平衡性。
坚持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积极倡导节约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推进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以全国绿色转型试点城市为引领,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和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提高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严格执行环境损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责任追究赔偿制度。
坚持开放发展。把扩大开放、突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破解资源型经济困局的突破口,坚持内外需相协调,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开放型经济。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创新合作理念,健全合作机制,努力开创合作发展新局面。
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逐步建立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创造公平、包容、普惠的发展环境,确保农村贫困人口稳步脱贫,实现农民和全市人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廉洁和安全发展。坚持廉洁发展底线意识,并自觉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全领域,把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和基础。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守安全发展红线,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全面提高人民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
三、推进创新发展,致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我市资源型经济现状,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推动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促进投资的政策措施,努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把投资的重点放在新兴产业上,提高投资的质量效益。创新融资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激发大众创业热情,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鼓励民资进入更多领域。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改善现代农业物质技术条件,提高工业投资的占比,加大现代服务业投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抓好投资大、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的基础上,引导投资向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领域倾斜。
发挥消费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围绕优势创造机遇,围绕机遇创造需求,围绕需求创造产业,围绕产业创新结构,以更优品质的产品、更加丰富的新业态、更便利的服务,引领和创造消费需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煤炭资源清洁利用和循环发展,延伸煤炭产业链。创新现代能源消费、服务消费。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消费的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激发万众创业的热情,努力增加就业创业机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多渠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积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增强居民消费的信心和动力,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创造高效便捷的消费环境,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消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促进消费投资良性互动、供给需求有效对接,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
发挥出口对增长的导向作用。积极扶持外向型龙头企业、拳头产品,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巩固食品加工、陶瓷、高岭土、药用胶囊等产品出口优势,实施产品、产业升级战略,推进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合作,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营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优势。积极推进特色出口产品与国际商贸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的合作,增强其市场拓展能力和品牌推广力度,不断提高我市外向型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做好煤炭产业大文章。围绕“稳”中保增长,“进”中促转型的思路,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并进,发展煤电、煤化工等,建设全国综合能源示范基地。
推进煤炭“六型”转变。做精煤炭主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优质高效、本质安全的发展模式,走“革命兴煤”之路,推动煤炭产业向市场主导型、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延伸循环型、生态环保型、安全保障型转变。推进传统煤炭产业提质提效,加强标准化和现代化矿井建设,提升矿井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打造煤炭产业升级版。提高原煤洗选率,大力发展煤炭分质分级利用技术,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完善落后产能和办矿主体退出机制。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推进产能合理布局。推进煤转化产业发展,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
推进煤电产业深度融合。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按照政府搭台和企业自愿相结合的原则,以建立股权为纽带的煤电联营和签订长协合同为基础的合作为主要实现形式,落实好煤电一体化的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本地煤炭企业与外地发电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积极促进煤炭企业深化煤电联营合作模式、商业模式和发展模式,引导、培育煤电一体化园区扩大规模,实现煤炭电力行业协调发展,打造我省最大的煤电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打造千万千瓦级电力基地。以中煤平朔、中煤华昱、神头、朔南四大电力集群为基础,发展低热值煤发电和高参数大容量超临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推进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全力抓好电力输送通道建设。加快朔州电网主网架建设。加大对城市配电网及农村电网的改造力度。抓住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机遇,积极争取成为改革试点。培育售电市场主体,规范售电市场秩序,完善电力交易机制,探索工业园区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
积极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发挥我市电力装机容量大的优势,发展高载能产业,实现能源就地消纳增值。推进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充分挖掘我市在煤炭液化、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合成氨-尿素、煤制乙二醇、低阶煤提质、煤制芳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方面的潜力,做长做宽煤基产业链。推进发展电解铝产业,发展以石灰石为原料的高载能产业,引导发展钙化工业园。引进建设一批加工生产车用及民用燃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有机原料等产品的现代煤化工企业和产业上下游共生伴生企业。
(三)突出抓好非煤产业。大力培育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带动作用强的非煤产业,逐步形成以新能源开发利用、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加快新兴能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探索推广智能电网、多能互补、储能等多种技术创新,形成风电、光电、生物质能发电等多轮驱动的新能源供应体系,推动单一煤电基地向综合能源基地转变。
培育新兴接替产业。以开放引进为手段,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统筹规划并大力发展以食品、化工、医药、新材料等为主的新兴产业,提高新兴产业占比率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大力发展煤矸石建材、粉煤灰综合利用等产业。落实省政府“煤—电—车”发展战略,加快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建设充电桩、站等配套服务设施。以怀仁医药园区建设为龙头,全面带动生物制药和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引导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努力创造条件推进云计算和数据中心建设。
突出发展装备制造业。围绕《中国制造2025》,以重点企业、园区、技术、项目为依托,构建高效完备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加快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依托煤电,带动煤机装备、煤化工设备、电力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草畜饲加工机械等装备制造业。
大力发展陶瓷产业。围绕打造全国日用陶瓷生产基地目标,推进“煤瓷联姻”,推进陶瓷产业兼并重组,提档升级。加快建设以怀仁云东经济园区、金沙滩陶瓷工业园、应县高科技工业园等为代表的高档陶瓷项目群,加快改进生产工艺、完善生产体系,加强艺术设计、产品研发,错位发展,扩大种类,打造知名品牌,强化市场营销,规范市场监管,加快人才引进培养,推动陶瓷产业向文化性、艺术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品牌方向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从传统服务业的稳定发展、改造提升向新兴、现代服务业的快速扩张转变,以服务业龙头项目为抓手,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强力突破商贸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加快我市以“边塞文化”为核心,以“休闲避暑”为特色的旅游业发展。突出塞外风情、长城古堡、佛教古建,整合历史文化内涵和地理气候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朔州旅游品牌。以应县木塔申遗为契机,以大广武景区、金沙滩古战场和杀虎口为代表的边塞文化旅游景区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并放大以应县木塔和朔城区崇福寺为龙头的佛教古建文化、以平朔露天煤矿和神头电厂为代表的现代工业文化、以“右玉精神”为核心的艰苦奋斗创业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以古村古堡和特色农家乐为重点的乡村休闲体验文化,积极构建应县木塔与恒山悬空寺、云冈石窟、五台山、大广武与雁门关一体化的区域协作旅游大格局,深度融入晋北旅游黄金圈,将我市打造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边塞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中国北方避暑休闲胜地。
推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我市产业基础和园区建设成果,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打造一批物流企业和物流服务品牌,建设现代物流信息化平台。依托大秦、京包、北同蒲铁路大通道、高速公路网及干线公路,主动融入京津冀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区建设,构建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将我市打造成为北方煤炭物流中心和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节点城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搭建中小微企业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推进发展科技咨询、科学普及服务业。积极培育信息服务业。发展社区、家庭、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
(四)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全省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全国生态畜牧养殖基地”建设为重点,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现代农业。以种养加循环农业、生态休闲农业、绿色健康农业为重点,围绕提升和放大朔城区城郊农业、山阴和应县奶牛、怀仁和应县肉羊、应县蔬菜、平鲁和右玉的小杂粮、马铃薯、荞麦等农业板块特色和优势,深入推进玉米、马铃薯、小杂粮、蔬菜、乳品、饲草料等特色板块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全力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坚持龙头带动、基地联动、科技驱动,以现有农产品加工体系为基础,进一步实施系列化加工、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营销,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努力打造全省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发展节水农业,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推进土豆主粮化试验试点。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培育新型流通业态。
构建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引导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培养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平台以及朔州名优农产品展示展销电子商务平台。加强新型农民培养。推进科技兴农、科普惠农。加快推进与省农科院合作建设山西生态农牧研究院项目。组建国家草牧业发展试点顾问团。健全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担保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探索以奶牛、肉羊为重点的农产品价格保险制度,试点农产品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打造全国生态畜牧养殖基地。以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全国草牧业发展试点市建设为契机,坚持“立草为业、草畜结合、以草促牧、以牧富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抓好两个“双百”工程,大力实施草业标准化规模养殖、草畜产品加工、畜产品提质提效、草食畜排泄物循环利用、草牧业发展保障等五大工程,着力把我市打造成为生态良好、农牧融合、农民富裕的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领头雁、核心区和国家级草牧业发展示范市、全国生态畜牧养殖基地。
(五)全力推进“三个突破”。突出问题导向,推动科技创新、金融振兴和民营经济“三个突破”,破解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难题,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加快科技创新。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创新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建设技术研发机构。政府加大力度支持企业创办研发中心。加快推进固废工业园区粉煤灰综合利用研发中心及中试基地建设。加强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高端陶瓷、固废综合利用、特色现代农业等为重点的科技攻关。建设好市科技创新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区,打造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基地、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大众创业培训基地。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加强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改革,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科技研发投入机制。制定出台吸引高端人才政策,加大科技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
加快金融振兴。扩大信贷投放总量,不断提高金融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推动融资机制、方式、服务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组建朔州农村商业银行。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投资机构,试点发展民营银行,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推动互联网金融等新型业态发展。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常态化银企对接机制。积极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加快培育上市公司,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现代保险业发展,发挥其内部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等功能。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推动全领域、全产业链向民间资本开放。全面梳理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用地、财税、就业、投资、减负等各项政策,清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性障碍。加强督促检查,推进各项政策落实。鼓励引导民营企业铺天盖地发展,走“专精特新”路子,努力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互联网+产业。推动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进一步开展“朔州企业家投资在朔州活动”,促进民营经济开放合作。进一步创优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营造尊重、支持、善待民营企业的良好氛围。
四、推进协调发展,致力形成均衡发展格局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在补齐短板中实现均衡发展,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落实新批准的《朔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坚持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推进均衡发展。
统筹区域和城乡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完善城乡结构体系。按照中心城市、大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发展思路,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切入点,完善区域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区域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各县区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区域定位、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创新“五规合一”规划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发展格局。
推进中心城区建设。树立科学理念,把握城市规律,统筹城市规划,转变发展方式,按照规划先行、提升品位、文化塑造、生态支撑的要求,统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高标准规划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安居、城中村改造、城市环境提质“四大工程”, 综合推进“一山两河一湖”生态体系建设、城市道路拓宽改造、综合交通网络等工程。继续完善住房体系,规范完善社区建设。规划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美术馆、会展中心、体育场、体育馆、工人俱乐部、大剧院。加快完成朔州老城改造完善工程,将老城打造成特色文化旅游景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特色城市品牌。加快推进平鲁区井坪镇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培育壮大一体化发展区域。增加市区人口,扩大城市容量。全面提升市区公共服务质量。统筹城市排涝水、供水、供气、供热、供电、信息等各类管线设施布局,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完善城市优质公共交通运营服务体系。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深入推进“五城联创”。
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为对外开放和区域协作提供基础和支撑。加快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推进西纵高速朔州段、环城高速东北环建设,形成境内“一横两纵一环”高速公路网。推进应繁高速公路建设。改造建设干线公路、县乡公路,提高公路网密度。加快推进朔州新机场和大西高铁客运专线朔州段建设,规划建设朔州直达机场、朔州直达高铁站快速通道。加强电网建设,支持晋北至江苏、蒙西至天津南特高压输电通道朔州段建设。完善输气管网。加强城市宽带网络建设。
(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惠的新型城乡关系。
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科学规划县城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健全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推动县区依托优势创特色、挖掘优势造特色、错位发展争特色,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方面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县城扩容提质,优化县域发展环境,引导生产要素、优势资源向县域集中,提高县城对人口和产业的承载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主导优势产业,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积极推进怀仁撤县建市。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政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结合实际,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加大特色镇建设力度,增强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城镇居民幸福指数。打造一批经济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加大异地搬迁、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因地制宜实施移民并村。建设美丽村镇。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稳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工程。
统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双稳定”农民增收工程。把稳定的就业岗位、稳定的收入来源作为农民增收的基本要求,着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确保“十三五”末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建立健全治理欠薪工作机制。稳妥推进以非公企业、中小微企业为重点的工资集体协商。
(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系列活动,大力宣传和弘扬“右玉精神”,发挥我市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道路、中国梦宣传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人物的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道德素养,提升城市形象。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加强社风、家风建设。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形成良好网上舆论导向,发挥网络正能量。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加快形成城乡共享共用、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类社会组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扩大公益性文化服务覆盖面。实施公共文化数字服务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立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龙头文化企业,带动文化体育产业发展。
加强优秀文化传承弘扬。依托我市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艺精品。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办好中国·右玉西口风情生态旅游文化节等优秀文化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支持推进应县木塔申遗工作。 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 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提高朔州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化军民融合发展改革,建立健全市县两级促进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运行体系,努力形成朔州特色的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坚持党管武装原则,提高党管武装保障水平。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大力度争创国家“双拥模范城”。
五、推进绿色发展,致力建设美丽朔州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着力建立绿色低碳发展产业体系,致力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在全市形成空间格局绿色化、生产方式绿色化、人与自然和谐化的发展格局,为建设“美丽朔州”和“塞上明珠”提供环境保障和生态支撑。
(一) 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把生态建设作为战略支点,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努力拓展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围绕建立森林、绿地和湿地为主体的城乡一体化绿色生态系统目标,按照我市生态林业建设“十三五”规划,推进“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创新造林管理体制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开展生态绿化。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按照每年“一乡一条路、一村一片林、人均五棵树”的乡村绿化制度,大力推进乡村绿化,以巩固提升国家园林城市为起点,在更高层次上科学规划,持续推进各县区生态体系建设。加强水生态建设,主动对接“两纵十横、六河连通、覆盖全省”的山西大水网工程战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更多的水网工程项目在我市落地。推进桑干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加强神头泉域保护,保障饮用水源地安全。
(二)推行低碳循环生产生活方式。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基本路径,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发展绿色交通,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实行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鼓励城乡居民变用煤为用电;引导推行绿色消费、绿色包装和回收再生利用等消费低碳化。积极开展低碳商业、低碳社区试点。坚持节约优先,大幅度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升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地制度,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三)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坚持“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紧紧抓住我市被列为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全国工业绿色转型试点城市和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的有利机遇,全力打造并做大做强四条煤基产业循环链,即煤—煤矸石—电;煤—电—粉煤灰—氧化铝及氧化硅—铝和铝制品;煤—煤矸石以及电厂粉煤灰和脱硫石膏—新型墙体材料;煤—煤制气、煤制醇醚燃料、煤基合成油等。围绕打造国内一流的固废综合利用新型产业基地目标,以每个县区的工业园区为基础,推进产业废物综合利用集群式发展。用好用足上级支持示范基地的资金和政策资源,重点推进粉煤灰、脱硫石膏、煤矸石等的综合利用,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促进机制、资源产业与环保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四)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将环境质量作为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红线,大力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加大环境监管力度,继续完善环境监察执法网格化管理制度。加大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市道路扬尘污染防治。加快推动工业污染物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扩大热电联供范围,推动城中村使用清洁能源。全面推进集中供热,扩大天然气使用面积。突出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和保护修复多元投入机制。坚持开发、治理、修复同步,探索建立矿山企业生态环境补偿与治理责任制。
六、推进开放发展,致力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构建开放型经济为引领,实施以开放倒逼改革、以开放促进转型的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融入国家和省的战略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合作共赢、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优化对外开放环境。完善对外开放政策,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面向国内外广泛招商。着眼于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最大限度放宽投资准入限制,加大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的对接力度。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继续加大奖励政策扶持力度,创优政务环境,推进政务服务平台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打造透明高效政务环境。加快营造开放透明的法律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稳定有序的经营环境,在全社会形成亲商、安商、容商、富商良好环境氛围。加快各类开放平台建设,构建多元交流体系,形成外向型经济新业态。继续组织举办亚洲粉煤灰及脱硫石膏处理与利用技术国际交流大会。
(二)加快开发区和园区建设。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开发区开发建设力度,探索“一区多园”模式,努力打造全市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区并积极争取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开发区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发展“飞地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建立开发区、园区与区县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提升开放型经济承载能力,以园区打造对外开放窗口。根据各县区优势、产业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按照高效、低碳、生态、循环发展要求高起点规划,突出重点优化布局,提升园区承载力,明确园区主导产业,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本、驻园企业参与园区建设与运营,提高园区管理水平,提升园区集聚外来人才、技术、资本、产业的功能。
(三)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实施精准化招商、积极推动股权招商、大力开展主题招商,提高招商引资能力,推广多种招商引资新模式。认真做好项目引进、筛选、储备等工作,完善项目库建设,以企业为重点开发可行性项目。积极组织搭建多种招商引资平台,充分利用各种国际、国内展会、利用各种商协会、社会中介组织及省市驻外机构建立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企业家组织定期会商沟通联络机制,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紧密结合,市县联动,建立项目引进落地协调机制,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四)加快扩大外贸规模。不断巩固扩大现有出口市场份额,寻求新的增长点,提高经济的外向度。在特色农产品加工、陶瓷、机电产品、矿产资源等传统优势产业中提升竞争力,特别要鼓励陶瓷企业自营出口。积极推进朔州海关机构的设立,提高报关、报检、外汇、物流、退税和融资等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推动“互联网+外贸”模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跨境电子商务。探索建立综合保税仓库。
(五)积极融入“一带一路” 和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深化我市与沿线省市产业、产能合作,推动品牌产品和优势产业“走出去”。深化与京津冀、环渤海、乌大张及周边地区文化、旅游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周边旅游业界合作联系,推进与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共享发展;承接更多产业转移,加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合作,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的清洁能源供应基地;推进鲜活农产品进入京津市场,使朔州成为京津冀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积极组织参加“山西(朔州)品牌中华行”“山西(朔州)品牌丝路行”等活动,以“万里茶道”联合申遗为依托,扩大朔州名优特产品市场影响。推动跨省市区域合作,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推动建立晋陕蒙“乌金三角”协作机制;加强与京津冀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太原都市圈、呼和浩特市、大同市、忻州市等跨市域的区域协调和衔接。
七、推进共享发展,致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着眼根本利益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统一,坚持富民与强市相统一,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创新脱贫开发工作机制,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精准扶贫。确立“精准扶贫对象、精准帮扶措施、精准管理考核”的扶贫工作理念,科学识别贫困对象,准确摸清贫困群众基本情况,找准致贫原因,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和贫困类型施策,努力实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构建精准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
加大扶贫投入、整合资源帮扶。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要求,组织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彻底改善贫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贫困农民稳定增收。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步伐。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
明确主体责任,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贫困县(区)党委、政府是扶贫开发领导主体,各级党政一把手要对脱贫攻坚负总责,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各行业部门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把手”工程,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夯实基层基础,激发内生动力,营造良好氛围,严格督查考核,把全市每年至少要减少40个贫困村、2.1万左右贫困人口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加大对县、乡、村和各级各有关部门的考核力度,健全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和机关单位定点扶贫机制。将干部下乡住村、领导包村增收活动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确保到2020年贫困农民同全市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会。
(二)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运营和管理,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与效率。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健身、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全覆盖。
(三)促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优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和公平发展,有效解决乡村义务教育弱化问题。巩固和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提升朔州职业技术学院、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学水平,支持办好中北大学朔州校区。积极支持并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继续教育。
(四)促进就业创业。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促进就业创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择业和政府促进就业创业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多措并举,促进充分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完善创业就业小额贷款联动机制。加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建立创客基地。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建立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体系。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入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
(五)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健全和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保基本”的前提下,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使待遇调整机制能够与经济发展、物价水平、保障对象收入水平等相联系。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并轨后的城乡居民养老制度。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促进社保制度并轨。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整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形成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快社保信息化建设。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构建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完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和优待政策法规。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
(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鼓励社会办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八、推进廉洁和安全发展,致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廉洁促进发展,发展必须廉洁。扎实推进“六权治本”,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培育廉洁发展的社会氛围,持续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促进廉洁安全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营造廉洁发展社会环境。把廉洁发展作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因素高度重视、深入谋划、全力推动。充分挖掘、继承和弘扬优秀廉政文化、法治文化和红色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右玉精神”,广泛宣传廉洁发展典型。加大正风肃纪力度,紧盯“四风”新形式、新动向,始终保持狠刹“四风”高压态势,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建立长效机制,使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倡导廉洁文明新风尚,弘扬以廉立身、以廉治家、以廉教子的文化传统,革除铺张浪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社会陋习,促进社会风气不断好转。创新推动廉洁发展体制机制。自觉把廉洁、法治、效能的理念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在按制度办事、按规矩办事、按程序办事中推动决策执行,在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中推进改革发展。
(二)深入推进“六权治本”。 从源头上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制度“笼子”织密编牢,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努力形成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以“三清单、2+1平台、两张图、一监督”为载体,抓住关键、健全机制,全面推行市县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按照“全面覆盖、全程到位、制度束权”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公开制度。规范完善政务服务平台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全部交易进平台,平台之外无交易。对权力运行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加大专门机构监督力度,落实人大政协监督,加强和改进司法监督,强化舆论监督,扩展和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围绕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推动“六权治本”向乡村两级延伸,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坚决纠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
(三)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大安全的发展理念,时刻绷紧安全生产弦,从战略高度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强化安全监管人才和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信息化、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坚决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要求,做到“操到心、说到话、跑到腿、盯到人”,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严格查处非法违法或违规违章生产经营建设行为。深入开展煤矿、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油气管道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四)推进法治朔州建设。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综合治理、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全面推进“诚信朔州”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平安朔州建设,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两个全覆盖”,继续深入推进“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六六创安”工程,不断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新机制。扎实抓好信访维稳工作。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预防治本,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快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贯彻实施“阳光司法”工程五年规划,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促进司法公正。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九、全面深化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动力
改革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焦。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解决我市结构性矛盾、机制性障碍的关键举措,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领,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向深化改革要活力,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加快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紧扣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个主题,发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统领作用,聚焦我市资源型经济转型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对已经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改革、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强化力量统筹、进度统筹、质量统筹,确保改革举措落到实处。注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围绕矿产资源、市场体制、行政审批、财政金融、用地制度、对外开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探索,确保取得预期目标。争取国家、省更多改革授权。深化用地制度改革,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联系,积极争取重度盐碱地转为建设用地试点政策。探索建立矿山企业生态环境补偿与治理责任制。
(二)引深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煤炭行业法治建设,完善权力运行监管制度,精简审批事项。进一步推进煤炭销售体制改革,创新煤炭销售方式,构建煤炭现代市场体系。推进矿产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完善矿业权出让市场,除国家、省有明确规定外,对新设立的非煤矿产资源矿业权全部采用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竞争方式出让。加快矿产资源矿业权交易有形市场建设。贯彻落实《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深化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进财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统一市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财政制度,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进一步理顺市区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市场活动监管,切实履行好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三)统筹推进各个专项领域改革。加强民主法制领域改革,健全和落实法律监督制度,健全人大工作监督和人大常委会任命监督制度,健全完善政协委员联系群众、民主监督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政党协商机制,完善协商民主机制。深化文化旅游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干部监督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等制度。进一步引深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严格落实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推进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
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深刻认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改进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更好推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
(一)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和方法,提高党委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推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决策机制,注重发挥各方面人才和专业研究机构作用,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二)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入落实省委“五句话”总体要求,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考核办法和责任追究办法。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努力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筑牢法律和党纪“两道防线”,坚决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落实“三严三实”要求,政治坚定、谨慎用权、干净干事,确保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狠刹“四风”,使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持续好转。大力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努力实现“乡村治、百姓安”。
(三)从严管理干部队伍。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完善干部选拔任用“三个一批”工作机制,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保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探索建立干部调整退出的动态化常态化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日常监督管理。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管好用好农村第一书记。统筹加强社区、机关、高校、企业等各领域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实现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
(四)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进一步引导各级干部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大胆探索,以思想的大解放推进事业的大发展。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决破除思维僵化、不思进取的状态,坚决摒弃煤炭依赖、束手无策的思想,坚决摒弃拈轻怕重、畏难苟安的思想,大力弘扬右玉精神,大力发扬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遇难而勇的精神,坚决做到有“责”不退,遇“难”不畏,着力解决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把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直面困难、勇于挑战、真抓实干,使积极作为真正成为一种觉悟、一种品格、一种责任和一种情怀。进一步提振干部精气神,凝聚正能量,始终保持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作风形象,引导干部群众形成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干事创业、团结和谐的氛围和局面。
(五)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实施《朔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的人才开发模式,实施各类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工程。对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探索建立人才服务保障配套管理办法,开展“朔州人才回朔州”活动。建立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参与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机制,研究制定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政策。制定完善支持创新型小微企业、创新型人才成长政策体系。坚持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党政人才“六支人才队伍”一齐抓,加快完善人才资源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和完善促进人才流动的有关制度,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六)凝聚富民强市强大合力。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独特优势,加强党外知识分子、留学人员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队伍建设。进一步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服务。加强和改进宗教、民族、侨务和对台等工作。高度重视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开创党的群团工作新局面。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社区治理机制探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完善深入群众制度,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群众权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发展正能量。
(七)确保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按照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研究制定全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各级各类规划要增加明确反映新的发展理念和推动“六大发展”的指标,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和落实机制,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到具体部门和单位,对重点项目实施情况、重要指标完成情况要加大跟踪督查力度。大兴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之风,教育和引导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履职尽责、扎实工作,带头深入实际、解决问题,把市委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光荣而艰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